地球生命演化史配资股网址,并非一条平稳向前的直线,而是穿插着多次毁灭性的 “生物大灭绝”。
科学家通过对地层化石的研究发现,地球上的物种灭绝并非随机发生,而是存在一个诡异的周期 —— 大约每 2600 万年,就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物种消亡事件。这一规律背后,是否隐藏着来自宇宙的 “定时炸弹”?一个充满争议的假说给出了答案:罪魁祸首或许是太阳的一颗神秘伴星,被称为 “复仇星”。
要理解 “复仇星” 假说,首先要从生物大灭绝的 “周期性” 证据说起。
20 世纪 80 年代,古生物学家大卫・劳普和杰克・塞科斯基通过分析过去 2.5 亿年的化石记录,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:从寒武纪大爆发至今,地球至少发生过 10 次大规模物种灭绝,其中包括 6500 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 - 古近纪灭绝事件,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间隔,大致稳定在 2600 万年左右。
更令人困惑的是,这种周期性不仅体现在生物灭绝上,还与地球遭受小行星和彗星撞击的频率高度吻合 —— 地层中铱元素异常(小行星撞击的典型痕迹)的出现时间,同样遵循着 2600 万年的周期。
这种 “周期性灾难” 很难用地球自身的因素解释。
无论是板块运动、火山喷发,还是气候变化,其发生节奏都具有随机性,无法形成如此精准的 “灭绝时钟”。因此,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之外,推测灾难的根源可能是一颗周期性 “骚扰” 太阳系的天体。1984 年,物理学家理查德・穆勒等人提出了 “复仇星” 假说:太阳并非一颗孤立的恒星,而是拥有一颗质量约为太阳 1/10 的伴星,这颗伴星以偏心轨道围绕太阳运行,公转周期恰好是 2600 万年。
“复仇星” 的 “复仇” 方式,并非直接撞击地球,而是通过扰动太阳系边缘的 “奥尔特云”。
奥尔特云是一个包裹着太阳系的巨大球状云团,由数十亿颗冰封的彗星和小行星组成,距离太阳最远可达 1 光年。当 “复仇星” 运行到轨道近日点时,其引力会对奥尔特云产生强烈扰动,将大量彗星 “拽出” 稳定轨道,使其向着太阳系内侧高速飞行。这些被扰动的彗星中,总有一部分会偏离轨道,冲向地球,引发大规模的撞击事件 —— 巨大的撞击会扬起遮天蔽日的尘埃,遮蔽阳光长达数年,导致全球气温骤降、植物大量死亡,最终引发食物链崩溃,造成物种大规模灭绝。
这一假说看似离奇,却能完美解释生物大灭绝的周期性。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,普遍认为与一颗直径 10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关,而这颗小行星的来源,很可能就是被 “复仇星” 扰动的奥尔特云彗星。此外,地层中多次出现的铱元素异常、冲击石英等撞击痕迹,其时间节点也与 “复仇星” 的公转周期推算高度吻合。更重要的是,在宇宙中,像太阳这样的单星系统其实并不常见 —— 约 60% 的恒星都属于双星或多星系统,太阳拥有一颗未被发现的伴星,在天体物理学上并非不可能。
近年来,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,科学家通过对奥尔特云彗星轨道的计算机模拟发现,要解释彗星撞击地球的周期性,确实需要一个外部引力源的存在。一些天文学家推测,“复仇星” 可能并非褐矮星,而是一颗质量更小的红矮星,或者是一颗被踢出轨道的 “流浪行星”,这使得它更难被现有设备探测到。此外,也有科学家提出,周期性灾难的根源可能不是 “复仇星”,而是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 “公转周期”—— 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周期约 2.2 亿年,当它穿过银河系旋臂的密集区域时,星际物质的引力扰动同样可能引发奥尔特云彗星的 “撞击潮”,但这一假说难以解释 2600 万年的短周期灭绝事件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